为什么会有人“喷”张学友?就因为他被称为“歌神”吗?

发布者:相识一笑
213 0 0

为什么会有人"“喷"张学友?就因为他被称为“歌神”吗?

“歌神”是香港乐坛对他的称谓。张学友不是香港的第一位歌神,如果你知道许冠杰的话,在七十年代他将粤语流行曲带入了主流音乐,这一贡献给了他“歌神”这一美誉,关于他的详细情况可以对照维基百科许冠杰。至于张学友,1992年他推出了《真情流露》这张粤语大碟,在当年的由TVB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专辑曲目《分手总要在雨天》获得了“十大劲歌金曲金奖”的殊荣。为他颁奖的是商台的大姐大俞铮,对张学友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当场授予他“九十年代歌神接班人”的称号。“歌神”这一称唿便由此叫开了。

然而今天,从声乐层面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张学友吧。 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不负“歌神”之称号的。

张学友从出道到现在30年,演唱上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唱腔迥然不同。

【一、早期唱腔:85-94年】

出道伊始的1985年,张学友的唱腔有着非常明显的模仿前辈“正派歌手”关正杰的痕迹。演唱过诸多武侠影视主题曲的关唱腔中规中矩,潇洒而不羁,初期的张学友也是如此。这个阶段张的胸声和鼻音都可谓中规中矩,浑厚而圆润,贴近八十年代后期香港普罗大众的审美;头声则相对中庸。不过头声虽不算好,但胸声比例相对后期并不高,因而高音还算游刃有余,A4的音高毫不吃力。



87年演唱会的《轻抚你的脸》
91年演唱会的《只愿一生爱一人(+让我一次爱个够)》
后者更是让我感慨不已:在此之后,张学友的高音就再难和他的好基友哈林相比拟了。

然而随着影响力的逐渐增大,张学友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演唱大路情歌,因而他也开始逐渐脱离关正杰那种雷厉风行的演唱模式,大肆加入哭腔,并将嗓音控制得愈加柔美温情,93年的《吻别》一专可谓我这个论点的杰出例证。不过换汤不换药,从发声和共鸣上看他的唱腔并无大动,只是小修小补而已。

【二、过渡唱腔:95-97年】
93-95年,《吻别》、《祝福》、《拥友》、《真爱》等国语专辑的成功让张学友真正冲出了香港,甚至冲出了大中华区,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都备受瞩目;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张学友举办了华人歌手史无前例的100场世界巡回演唱会。这个艰巨的任务不仅对歌手的体能有着极大的挑战,对唱功的要求也是史无前例的高。从95年友学友演唱会的现场专辑看,张学友明显减少了鼻音的运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胸声和头声的能力都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这就导致在主观听感上我们会觉得张的演唱中低音部分较以往更加“走心”(按照如今的说法),但高音的表现就有些差强人意。



《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
《吻别》
从《吻别》Live的副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张学友此时头声的不尽人意:“别”字G4的音高,运用了混声的张学友此时竟然无法站稳,第二遍副歌还因此没有卡准拍子。当然,这里面有数十场演唱会下来状态不济的因素,但也宣告了张学友的头声依旧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百场演唱会结束,到了9
6年,张学友的头声竟然毫无预告地有了大幅的提升,明亮、有力而通透;胸声的饱满程度也有所增强,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张学友无论是状态还是技术都进行了大跃进。


96年的Live代表作:
爱与交响曲演唱会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拥有》
音乐无疆界演唱会的《吻别》、《分手总要在雨天》
一年之后的《吻别》Live,可谓是彻底地雪耻了哈。
96年,张学友真正地迈入了自己唱功的巅峰期。
97年的音乐剧《雪狼湖》,又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重量级尝试;为了这个音乐剧,张学友在演唱和表演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造。《雪狼湖》中的张学友唱功进一步提升,胸声更趋饱满,头声仍旧清亮。各声区的衔接也较96年有了进步,胸声区和混声区音色日趋统一,十分耐听。
97年《雪狼湖》Live代表作:
《什么是恋爱》
《爱是永恒》



三、巅峰唱腔:98-00年】
98年的Music Is Live拉阔演唱会是我的一大心头所好;张学友没有过分迷恋97年偏向音乐剧风格的唱腔,音乐剧结束后就暂时摒弃了,回归到传统的流行唱腔上来。98年是张学友继续进步的一年,共鸣通道变得更宽,因而全声区的音色都较往日更浑厚;声带的关闭能力进一步增强,头声更加稳定。
98年Live代表作:《Medley》
98年之后张学友唱腔进行了一次不亚于94-95-96的变化:在音准和气息上下苦功,并大幅增加胸声和鼻音的比例。在歌迷的眼中这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也贡献出了迄今评价最高的《1999友个人演唱会》表演。然而变化的后者,即增加胸声和鼻音,在我看来却未必100%值得鼓励。这固然会给听众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但也会导致张学友原本已十分统一的声区变得重新略显割裂,且加重了体力上的负担。
99年Live代表作:
《早已离开我》
《头发乱了》
从《早已离开我》的Live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学友浑厚有力的中低音与高音段的混声在音色上存在着明显的分野,在跨越换声点的句段则尤为明显。
以传统的声乐标准来看,99-00年张学友的这种唱腔因为声区不统一明显是不够规范的。不过这又如何?这是张学友体力与气息的巅峰,也是张学友演唱会表演的巅峰。

【四、病后唱腔:01-08年】
进入新世纪后张学友饱受鼻病困扰,01年的903拉阔演唱会上因鼻塞罕有地失准,令人扼腕。由于鼻子的缘故,他又放弃巅峰时期的唱腔,再度减少胸腔共鸣和鼻音,演唱渐趋“轻量化”。03年的音乐之旅演唱会,若不是因为疾病导致鼻音过重,最后呈现出来的听感应该近似于“加上抖喉颤音的活出生命演唱会”。
03-04Live代表作:
《李香兰》
《小城大事》
然而,虽然减少了过量的胸声,张学友的头声能力却也相对有所下降。年过不惑的他在体力和嗓子上都开始走下坡路,加上逐渐退居二线,他的高音再也不复96-98的雄风了。
3年的杳无音讯后,时间到了2007年,张学友新一轮的“光年世界巡回演唱会”高调开办,并最终巡回了105场,破了他自己12年前的纪录。或许是因为鼻病渐愈的缘故,他再度少许增加了自己唱腔中的胸声和鼻音,听感相较“活出生命演唱会”立马就有了一个飞跃的提升。
这个时候的张学友早就已经看淡了功名,唱功也一样,炫技的部分早就随风消逝了。听这时的张学友,体会他历经大风大浪后的泰然自若,品味他中音区共鸣的圆润通透,未尝不是一件美好惬意的事情。
07年Live代表作:
《情已逝》
《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国)》
【五、老年唱腔:2010年至今】
2010年张学友出了一张Jazz唱片《Private Corner》,毁誉参半;不过在这之后的迷你音乐会上,我们得到了机会一窥张学友调整后的新唱腔。一句话概括:唱功上的大突破,听感上的滑铁卢。
几近“知天命”的年纪,即便是科班出身的通俗声乐大家也难躲体力和嗓子的大滑坡;而相较同龄的歌手大多都在走穴吃劳保,张学友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再塑唱腔,光这种精神就足以给他颁一个“劳模大奖”了。新唱腔没有对胸声和鼻音做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大大增加了对混声的依赖程度,让张学友的混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众所周知,混声的练习是相对艰苦且短期不易出现成效的;它对歌手共鸣腔体的协调、气息的控制、声带的关闭能力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年近50的张学友想必是进行了少则数月多则以年计算的刻苦训练才能在如此高龄收获混声的飞跃,实在是让人钦佩、钦佩,再钦佩。混声的大量使用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歌手的体力和嗓子的消耗,杜绝挤卡,提升歌手的音域。欣慰的是,这些我们都看到了。
2010年Live代表作:
《祝福》
《祝福》,一首妇孺皆知的KTV名曲,也是散伙时的必唱曲目之一。整首歌的最高音为“伤离别”和“说再见”的bA4。10年的版本中,张学友毫不费力地过了这一高音关,而96年反倒略显吃力。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张学友的混声能力相较96年有了提升,二是张学友的喉咙相较96年要放松得多。
到此为止,我对张学友的新唱腔还是报有着100%的好印象;直到我听了11-12年的1/2世纪演唱会,情况才有所改变。
一轮146场的演唱会为华语乐坛带来了什么?带来了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和一群与我年岁相似的新歌迷对张学友唱功的惊叹。坐在现场,沉浸在近乎疯狂的氛围中,喊着叫着合唱着,我们不会有太多功夫关注张学友的演唱本身。直到热情全都散去,半年多之后现场专辑面世,认真地听过数遍之后我才痛心地下了“听感上的滑铁卢”的结论。
2012年Live代表作:
《天气这么热》
《遥远的她》
《天气这么热》Live中的E5长音,再次展现了我所说的混声能力;可到了《遥远的她》,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由于体力的不济,整首歌张学友演唱得都不甚连贯,磕磕绊绊,听感远不如03年音乐之旅的版本。技术增强了,然后呢?抵不住体力的下降。实在是唏嘘啊。
但是那又有什么呢?他依然名副其实的歌神。一个三十年如一日视音乐如生命的一个人,叫我们怎么能不爱呢!

相关专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平台作者授权可可DJ音乐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发现有侵权违规违 情况,请点击此处进行 举报投诉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