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音,DJ,百大?聊聊那些电子音乐和电子舞曲常见的误区与疑问

发布者:DJ倩倩
1157 0 0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电子音乐有很多很多误解,作为一个爱好者,时常听到这些误解甚至“侮辱”电子音乐的言论,心中总是很堵得慌,所以想写一篇文章来科普一下这些常见误区顺带谈谈我对电子音乐的理解。我下面先举几个最常见的误解: 
  1, 电子音乐就是电子舞曲,一般都有强烈的节奏感(也就是俗称的“动次打次”); 
  2,Club,party里放的那种电子音乐叫做DJ音乐或者DJ嗨曲;
  3,电子舞曲一般只在夜店里出现,是一种比较庸俗(甚至代表某种不健康文化)的音乐;
  4,这一点不算误解吧,但是常听到有人疑惑:为什么电子舞曲曲名之后常有一个括号,里面写着remix, radio mix, original mix,他们都是什么意思?
  
  造成这些误解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电子音乐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即使是电子音乐中比较商业比较流行的部分——电子舞曲,在中国除了北上广深成都(成都独树一帜哦)等屈指可数的地方(舞曲文化本质上是城市的文化)都没什么起色,优秀的DJ屈指可数,在百大DJ榜单上从未出现过大陆DJ的身影。初稿写于2016年2月;17年已经出现了两位,分别是Carta和DJ L,分列第92,98位。一方面刚才所说的量的不足,一方面是质的低下,受发展时间,大众对电子音乐审美的限制,中国目前的电子音乐市场可以说还是土嗨当道的,在中国最流行的电子音乐标签不是house,trance,break等主流的电子舞曲流派,而是诸如“DJ嗨曲”“慢摇”“MC”之类的标签...(关于MC、土嗨等文化,我实在不大喜欢也因而不太了解,我下面对他们论述,恐怕也要引发不少人的不满,批判我装逼,我在此先安利两篇文章,便于大家了解,请感兴趣的大家配合百度食用。以及《喊麦,MC天佑们的自我狂欢与救赎》。而“土嗨”,引用知乎刘鑫的总结,“总的来说是从90年代到2000年初流行于欧洲的欧陆舞曲(Eurodance)和意大利舞曲(Italodance)在中国的低水平重制和模仿。”)
  
  种种原因之下,中国电子音乐蒙受着诸多误解甚至是歧视。接下来我就稍微梳理一下电子音乐的历史以及流派。如果没有心情没有时间看梳理,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看这些问题的回答。
  
  电子音乐的起源
  电子音乐随着声音技术的发展而兴起,随着人们掌握记录声波信号以及修改声波信号的技术,人们很快开始对已有的声波信号(包括已存在的器乐、人声、自然录音、以及前人所得的已处理信号)进行处理。除此之外也去“发明”全新的声波信号并由此制造出了新的音色,然后利用这些音色开始实验性地制作音乐,这便是电子音乐的开端。关于具体时间,百度百科的回答是1951年于西德。事实上应该更早一些,请参考豆瓣《一根铁棍创世纪:模拟合成器简史》,后来的合成器,混音器乃至计算机更是大大丰富了电子音乐的音色库。所以不难看出,“电子音乐”的“电子”指的是人工制造的音色,利用人工合成的音色制作的音乐称为电子音乐。所以让我们去掉那些关于电子音乐“风格”“感情”“效果”的固有印象的标签,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相比,其实就是人类音色库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扩大。现代技术给人类的音色库共带来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扩展,一个就是电子音乐,一个就是环境录音,比如鸟叫风声雨声,对这两者影响最大的技术分别是合成器技术与录音技术。
  
  电子音乐将人类音色库不断扩大,不断开创着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唯一知道的我们是拥有了能创造音色的硬件基础及相关技术,没有人知道到底能产生多少种怎样效果的音色,而这成千上万种音色又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组合,不仅是新音色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与旧的器乐的组合,还可以是与声乐或者自然音效的组合......理论上可以产生无限可能。
  
  有了硬件作为基础还不够,还要由人来挖掘新的音色以及它们运用在音乐中的方式。这就要谈到制作“实验电子”的音乐家(尤其是早期的探索者)了。这些实验中使用的音色往往由于还不那么成熟、悦耳而内容又往往晦涩,导致了实验电子很少为市场所买账;同时制作新音色研究新搭配又大量消耗精力和金钱(早期的合成器可并不便宜)。因此我对肯花精力制作实验音乐的音乐家一向保有敬意,我自己常说,实验电子是电子音乐的灵魂所在,就是因为刚才所说的原因。我们现在去听70年代的器乐音乐和当代的器乐音乐,更多的是风格以及录音质量上的差异;但是去听70、90、当代的电子音乐作品,只从音色上来讲就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正是实验音乐家们早期的探索才赋予了电子音乐现在的表现能力,而且也要靠更多的实验作品电子音乐才能有未来真正的发展。
  
  电子舞曲的由来
  接着我们再聊聊电子舞曲。让我们来想象一下100年前的人如果想办一个派对,一个舞会,会怎么做——那一定是自己演奏乐器或者是邀请一支乐队,无论哪个都昂贵而麻烦;但是录音技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人们使用一个留声机加唱片就可以了把乐队请到舞会上,而且便携的留声机可以将舞会的场所放在更多地方,而一开始播放的音乐一般是现成的时下流行的歌曲;渐渐地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一曲一曲地播放现成的音乐。舞会最重要的就是氛围不能断,一首接着一首中间完美衔接是最好的;此外随着各种音频器材(混音器,合成器)的发明,人们希望在现成的音乐基础上“加花”,需求与硬件基础共同催生了相应的技术。这个负责为舞会挑选曲子并衔接在一起(加重点,接曲子是DJ工作的核心)、顺带给曲子“加花”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唱片骑士”也就是Disc Jockey,简称为DJ。
  
  提到“加花”正好顺带解释下“搓碟”,即通过手快速正向或反向转动唱片从而产生特别声效并影响音乐的播放顺序。而这只需要留声机即可完成,因而成为那时最流行最常见的改编方式。
  
  仅仅改编并不能让人们满足,所以再往后发展就产生了专用的这种场合需要的跳舞音乐,从此电子舞曲开始形成,称为区别于其他音乐的一种音乐流派,这之中“电子”是音色分类,“舞曲”是功能分类,电子舞曲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电子音色制作的供跳舞场合使用的音乐。专用的电子舞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风靡,至今经历了数代发展,一开始是Disco以及Funk,流行于7,80年代的欧洲;80年代中后期是House;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techno等。第一届DJ Mag杂志的票选DJ榜单(1997)第一名的Carl Cox就是Techno音乐家由于笔者并没有详细探究过电子舞曲历史,自己只亲身经历过10年以来的电子舞曲发展,故历史部分简单看一眼就好,请大家以百度和维基为准;新世纪之后的几年一直到2011年左右是Trance的天下,以Armin Van Buuren,Tiesto为代表;从2012年到现在,House占据了主流音乐的地位,以Hardwell等一批优秀house音乐家为代表。
  
  在中国,电子舞曲起步慢,发展慢,我已经谈过多次,不再赘述。从我刚才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电子舞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音乐,在这个功能(也就是跳舞)的大前提下依然有很多音乐家自己可以发挥的地方,它具体可以表现什么并不是固定的,强烈的节奏大多数时候并不会阻碍对于意象的表述。当然,会有很多人不习惯舞曲较强烈的节奏感,不同的流派就像是不同的语言,要先看懂意思才好评价它的内容(就像西方古典乐听的少的会觉得所有古典乐都是一个味道一样)。何况在电子舞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速率的音乐,从80bpm的downtempo到150bpm的psy trance各不相同。 bpm即Beats per minute,每分钟多少拍,可粗暴理解为每分钟动次打次几下。加上很多音乐中间都会有去节奏的纯粹旋律部分,并不是所有的电子舞曲都是简单粗暴的“动次打次”。而且在电子舞曲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专供跳舞间歇的人休息的音乐,也就是chill out,这种音乐节奏缓慢,甚至完全不用beats(鼓点),十分惬意。
  
  理解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除了要看到中国电子舞曲发展的缺点和问题,也要去理解造成中国电子舞曲发展现状的因素。首先电子音乐技术的起步就是在欧美而非中国,中国的起步落后数十年;此外中国人(整个亚洲)从来就较少有这种舞会文化和派对文化;最后最重要的,电子音乐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夜生活文化、年轻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大有这种文化的土壤,有也基本上是在北上广深成这几个大城市。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舞曲的中心是欧美,日本后来居上以独特的方式发展,亚非拉各地则较少较落后,实际上东欧的电音文化相比西欧也要落后一些。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看到希望,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大,以及对外开放形成的欧美舞曲文化的传入,对欧美DJ技术的学习,中国也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子舞曲原创制作人、DJ以及club。即使目前来看大环境还是土嗨为多,但是艺术总是在慢慢进步之中的嘛,总不能指望一下子搬过来欧洲的电音文化。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DJ、制作人,像Carta、DJ L、Lanx、月代彩......都有不少非常优秀的作品。近年来世界百大DJ来中国演出的场次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好的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跻身世界百大DJ、百大Club,证明中国DJ的实力和中国电子舞曲市场的潜力。事实上站在17年底回望16年2月我写初稿的时候,这一切已经在发生之中了。
  
  至于电子舞曲与电子音乐的关系,既然电子舞曲是使用“合成音色”制作的舞曲,那么显而易见电子舞曲是从属于电子音乐的。但我还有话要说,刚才已经提到,电子音色只是丰富了人类创造音乐时可以使用的音色库,可以说“电子音乐”并不代表一种风格,所以理论上来讲电子音乐可以包含现在已知的所有在器乐领域存在的流派,比如电子爵士,电子民谣,电子流行,电子交响等等(除非某种流派是指代某种乐器,也就是音色,比如钢琴独奏,电子自然不能代替,但是现在也有电子钢琴独奏),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创造很多流派。事实上这也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很多(可以说是大多数)流行音乐中都加入了合成音色的运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子琴);smooth jazz中也常见合成音色;至于摇滚、金属,即使你不愿意承认,电吉他不就是一种合成音色么?也许也正因为电子音乐这种丰富性多态性,电子音乐也无处不在。
  
  至于专做“狭义”电子音乐的每天玩弄合成器的音乐家,几乎每个都有很多自己的独门音色,独特的处理手法,电子音乐的流派非常难以划分(包括电子舞曲中的流派,house,trance等也主要是按照拍子和bpm来划分的),而且商业化程度也不是很高,粉丝群体小。这种空缺,再加上电子舞曲本身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它成为了电子音乐的代名词,给了人们一种电子音乐=电子舞曲的错觉。连百度百科都这样,一边否认电子音乐就是电子舞曲,一边在列举电子音乐流派时举出来的都是“trance,house,techno”之类的电子舞曲范畴内的流派......“电音”这个词更是成了主流媒体对电子舞曲的称唿,搞得我在跟别人解释的时候非常难受,“电音”这个词明明是电子音乐的简称,但现在却被绝大多数人用来称唿电子舞曲。其实电子舞曲之外的电子音乐这里指代纯粹电子音乐,抛去部分使用合成音色的流行音乐等毫无疑问是一个更广大的天空,只不过划分流派较少,而且商业上没有电子音乐那么受欢迎罢了。具体流派嘛也可以略为划分,比如新世纪电子音乐,这一系统比较安静,偏冥想,氛围等,比如zero project,zero cult,amethystium,david wright(随便举例的,并不是他们就全都是该领域的领头人物);氛围电子(Ambient);space music(这一流派极其空旷),比如Jaja......即便努力进行了一些划分,依然有很多大名鼎鼎的音乐家很难归类,比如电子音乐先驱Tangerine Dream,Kraftwerk等,也许将他们称唿为电子音乐家,就放在这个大类,不再细分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讲了半天,我想我们可以再回到开头那几个问题了:
  1,误区:电子音乐就是电子舞曲,一般都有强烈的节奏感(也就是俗称的“动次打次”)。
  解答:广义的电子音乐是指含有合成音色的音乐,狭义的电子音乐是以合成音色为主制作的音乐;电子舞曲是以合成音色为主制作的舞曲,从属于电子音乐大概念。“电音”这个词实际应该指代电子音乐,但人们已经习惯指代电子舞曲了,就这么用吧。
  2,误区:Club,party里放的那种电子音乐叫做DJ音乐或者DJ嗨曲。
  解答:DJ只是一种职业,是“唱片骑士”的中文翻译,指那个负责在各种场合选曲并播放,将播放的曲子无缝衔接起来的人(有些也顺带对音乐改编、加花),并非一种流派。这种流派的正确叫法是电子舞曲或者electronic dance music,英文简称EDM。
  这里提一句,正如电音由于人们的习惯意义缩小为电子舞曲一样,但是现在edm也有了特殊含义,专指big room house(martin garrix、 hardwell就属于这一流派)。所以现在用edm这个词的时候,往往要说明下指的是整个电子舞曲还是狭义的edm。
  此外还要谈一下DJ和制作人的区别,DJ的主业就是打碟,核心工作就是把曲子接起来,还有就是控制现场气氛(通过选曲,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完成);制作人的话则是作曲,创作全新的音乐。DJ着重考验选曲、 选曲也很重要,极端点举例你要是把一首80bpm的曲子和一首130bpm的风格的曲子放一块,神也接不流畅…接曲、现场氛围控制;制作人考验他平时音色和素材的积累和运用、创作的能力。的确有很多优秀的DJ同时也作曲也是制作人,但两个概念还是不同的。所以“DJ嗨曲”这个词,纯粹是宣传导致的概念混乱的错误讲法。无论你把它看作是“DJ流派嗨曲”或者是“DJ制作的嗨曲”都不对。DJ并不一定负责作曲,制作人才是。
  3,误区:电子舞曲一般只在夜店里出现,是一种比较庸俗(甚至代表某种不健康文化)的音乐。
  解答:电子舞曲的确有其功能性,但是这种功能性并不会限制太多它的艺术价值,电子舞曲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可以表现各种事物和情感,经过长期发展,其实也已经不再仅仅用于舞池,平时也可以欣赏(我现在就是在听着电子舞曲码这篇文章),并非“庸俗”的代名词也,不仅仅见于“夜店”。而不健康文化这一点,可以说是因为中国舞曲乃至club文化的不成熟造成了夜店比较混乱,音乐也比较差,给不大接触电子舞曲的国人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如果真有什么是电子舞曲带来,那应该是rave文化(中译锐舞),大家可以去百度谷歌一下这个词,看一看网上Miami,Ibiza电音节的视频,感受一下。
  4,疑问:什么电子舞曲曲名之后常有一个括号,里面写着remix, radio mix, original mix,他们都是什么意思?
  解答:Mix也就是Audio Mixing的简写,意为“混音”,就是把不同来源的音轨整合为一个音轨,一般也就是完成一首电子音乐的最后一步:都调整好了确认无误,就把他整合输出。Original Mix,就是作品的初版,也兼有表明该作品为原创的意思。Remix呢就是其他人拿到曲子再根据自己的风格改编,保留基本的旋律,改换音色、节拍、鼓点等等。Remix的作者可以是原作者本人也可以是别人,如果是别人做的,一般会在曲名后加上“xxx Remix”。Remix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与原曲的差异可以非常非常大,甚至宛如全新。感兴趣的话可以网易云搜Shingo Nakamura ——《Sapporo》,2011年那张,听听他的remix。与remix相对应的还有feat. xxx,代表featuring xxx,意思为xxx人也参与了该曲,一般是贡献了人声等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见到radio mix,说到radio mix就要再说回original mix。在original mix之中,曲子的首尾都可以听到长度不等的一段基本上只有鼓点的部分,旋律则在漫长的铺垫之中缓缓道来,这一段叫做“loop”。大家如果看了我的论述部分一定记得电子舞曲本质上是用来跳舞的曲子,而DJ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曲子接到一起,在几个小时的演出中保证曲子不断,曲子首尾的loop部分就是让曲子的该部分相对简单重复好辨别,方便演出的DJ把这些曲子接到一起。曾经看到过有人评论有些电子舞曲开头结尾部分的鼓点很吵很多余,这就是他对电子舞曲的“功能性”了解不到位的表现了。不过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需要loop的,比如电台节目播放乐曲的时候,就不是总需要曲子有这种功能,所以就有了把开头结尾的loop去掉的radio mix,radio mix一般直入主题,直接展开旋律。也有的时候,作者默认radio mix为原曲,把有loop的版本或者加长混音的版本叫做extended mix 参见LTN 《One Night in Jarkata》原版与extended mix。
  
  谈到这里就想提一下电子舞曲圈的一个文化,即开放共享精神,电子舞曲从创作出来就是为了大家在各种场合去嗨,电音圈的制作人们都欢迎其他制作人和DJ们播放和remix自己的作品,在各种party和show上免费使用(即使是各种商业party也不用交版权费),只要发布时署名,保持对原作者的基本尊重就可以。连Original mix本身都已经设计得方便其他DJ去用了,也就不再需要过多解释。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Continuous mix,我反复说电子舞曲本能是带有功能性的电子乐,一场party就是要选不同的曲子然后接起来使他形成完整不断的氛围,Continuous mix就是这样一场选好了曲子并衔接好的完整show(现场就是live show,如果在电台播放就是radio show,叫party也没问题),即使你已经听过这其中的每一首曲子,continuous mix依然可以一听,每个DJ接曲的手法和心思都不同,甚至有时还有即兴的创作在里面。甚至可以这么说,即使你没去过party,也至少要听过一首完整的continuous mix你才算对电子舞曲入门了,你至少对其功能性的特点、DJ的工作、party的氛围有所了解。实例推荐:《Enhanced Sessions, Vol. Three (Continuous DJ Mix By Daniel Kandi)》,Aurosonic《Summer Emotions (Continuous Mix)》,口味清淡的可以去试试Sealounger的nature vibe和 Wonderful Time系列,很是唯美。
  
  除了上述介绍的还有将原作改换风格进行remix的,就会标上dub mix(将原作remix为dubstep风格),progressive mix等等表示风格变换的词。不再一一介绍,大家可以在聆听过程中慢慢发现。
  
  5*,除了四个常见的误解之外,我还想谈一件事。电子舞曲本身有其功能性,它往往富有节奏感且具有持续、强烈、稳定的鼓点。但是随着电子舞曲的发展,听电子舞曲的往往已经不只是Rave(锐舞)文化圈的人(也就是不光是那些日常光顾party,电音节,夜店的年轻人了),慢慢地其他圈外人也纷纷被这种“带劲儿”、“时尚”的音乐吸引。但是此时电子舞曲这种持续强烈稳定的鼓点反倒成了它向大众群体扩展的一个障碍,一般人一下子适应不了,尤其是平时审美比较柔的人群(作为听new age起家的…我也是花了2,3年才完全适应各流派电子舞曲里的鼓点),于是相对“去功能化”的电子舞曲(而电子舞曲正是功能化的电子音乐)应运而生。他们保留了电子舞曲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较强的鼓点和节奏感,但是更偏重旋律、鼓点的比重相对少,节拍相对不那么整齐,其实不大适合跳舞。这之中比较典型的流派就是tropical house, melodic dubstep, 部分future bass等。流派的名字大家可能比较无感,那我就举几个大家常听到的音乐家:Alan Walker,Tobu,徐梦圆等。他们的音乐鼓点更少,且温和、多样(传统电子舞曲内的鼓点不可能变化太多,否则影响跳舞),旋律的比重很大。这样的调整之后,他们的音乐比传统电子舞曲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具有娱乐性。所以说他们音乐的内核可以说并非是电子舞曲,而是从电子舞曲既有框架出发的电子音乐。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拥有了大批粉丝,尤其是在以前不曾接触传统电子舞曲各流派也不去参加party、电音节的听众们之间十分流行。人们在接受他们的音乐风格时,几乎没有成本,不需要适应传统舞曲深重规律的鼓点。
  
  其中很多听众听了他们的作品之后开始了解到“电子舞曲”这个概念,与此同时也对传统电子舞曲圈的各种流派以及评判标准(比如百大DJ排行榜)产生了些许兴趣。此外,粉丝群体们在互动之中还产生了不小的集体认同感以及优越感,毕竟与土嗨相比,他们的音乐还是“高雅”一些,与一般流行音乐相比,也时尚不少。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却很难在主流的电子舞曲圈中找到他们偶像的身影,甚至收获的是很多鄙夷的目光(毕竟他们并非传统电子舞曲框架下的制作人,圈内人自然很难认同)。强烈的心理落差、再加上不了解,让他们很不满,于是开始出现了很多骂战。其中有些是误会,比如由于不习惯而把传统舞曲圈里的诸多流派(house, trance)跟“土嗨”相提并论;有些是针对百大DJ榜单,批判榜单的商业性质,无法反映他们偶像在他们心中应有的地位等等。而传统舞曲圈的人自然也是十分不屑,认为alan、徐梦圆他们的音乐“根本就不是电子舞曲”;再加上正好这个流派比较新,音乐人很多都很年轻,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音乐过于娱乐化而实质较为空洞,正好给传统音乐圈粉丝们以口实。这么一来二去,骂战自然也就开始了。其实如果这几个流派如果是完全“去功能化”的电子舞曲(比如vaporwave, idm如化学兄弟)倒也好了,风马牛不相及,也相安无事,偏偏是部分去功能化,保留了传统电子舞曲的主要框架,反而产生了交集与误会。
  
  梳理归梳理,尽量保持中立,但我还是要承认我感情上是偏向传统电子舞曲的。毕竟从11年一路听过来,习惯了house, trance鼓点给我的沉浸感,而且新的几个流派确实有很多音乐人还是too young,旋律简单、音色单一、还特别喜欢加大段的演说词在里面(好多还迷之特鸡汤…),让我还是听着有些皱眉头的(当然也有不少好作品优秀的音乐家,比如Rameses B)。另外也确实有一粉顶十黑的因素在里面,一想到有这么多对主流电子舞曲一无所知的粉丝对他们的偶像无脑吹捧而且反而把传统电子舞曲跟国内土嗨混为一谈,感情上就觉得很是介意,甚至“恨屋及乌”,听到有些新流派的音乐家的名字就烦躁,其实本身我并不讨厌他们,甚至挺喜欢他们的一些作品。只是遇到朋友问我“你也听电音啊,我听Alan Walker,有没有啥类似的推荐?”我就觉得…哭笑不得。更别提知乎上类似“电音圈有没有比《Faded》更伟大的作品”“为什么徐梦圆不是百大DJ”之类的看着都尬得难受的问题了……
  
  呐,如果非要对比的话,我简单推荐几首,传统电子舞曲圈里旋律比较好的作品,大家可以从旋律、功能性等方面跟现在这些去功能化的一些新流派的作品进行对比:Gregory Esayan《Make a Wish》,David Broaders《Somewhere Special》,Andy Moor《Trespass》等等。
  
  后记:
  此外想声明下,本人只是一个爱好者,并非制作人,对于乐理、打碟技术、电子音乐制作过程都没什么概念,解释专业名词的时候很是心虚;喜欢电子音乐也不过6,7年时间,对于电子音乐史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过,如果技术方面有更专业的科普,请参照它们;在音乐史方面有更资格老的亲历者,也请以他们为准。欢迎各位从业者、爱好者拍砖指正,谢谢!只是希望大家了解电子音乐、电子舞曲,针对一些常见误区,做一些基础的科普。
  最后感谢“人到中年是非多音乐研讨会”群里的诸多大佬对我文章的指正和批评;感谢思嘉妹、清哥对我排版、文稿的指导,新闻系学子就是专业(虽然我未得真传hhhh);感谢那些我引用和参考的文章作者。
  
  谨以此文,献给我热爱的电子音乐和电子舞曲。

相关专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平台作者授权可可DJ音乐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发现有侵权违规违 情况,请点击此处进行 举报投诉

发表评论
'